无奈现在家里急用,而且开荒的时间紧迫,自然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做坯模子上,好在这种木制品也不贵,给了木匠两文钱,人家乐呵地卖了。
金氏带着小姑子和一双儿女赶着驴车去家里的荒地,打算先把荒地开起来,顺便在路上再捡些柴火用。
搬到关外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黄家人不用再为柴火犯愁了。
以前在老家时,柴火可是相当的难弄。
地里的秸秆宝贵,一部分留着喂家里的牲口,一部分要作为赋税上交给朝廷,仅剩下的一点秸秆,更是舍不得烧火,基本上都是换成粮食。
虽然秸秆换的粮不多,但总归比烧了合算。黄家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全靠上山捡干柴。
因为老家在平原,离着山特别远,平时弄点柴火相当不容易了,每次都要赶着驴车去砍柴,一来一回,一小天就没了。
因为要熬煮豆浆,黄家用柴的量还要比别人家多.
金氏为了节省柴火,熬煮豆浆时,就会把粮食用水泡了,放在锅上蒸,靠着煮豆浆的热气把粮食蒸得半熟,然后再把粮食放进陶罐子里。
黄家的灶是连着的,豆浆熬煮好了,金氏就会把熬煮豆浆剩下的柴火用掏灰耙推到陶锅的灶下,连火星子都不放过,把柴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等到秋天时,全村人更是成群结队上山砍柴捡柴,就连落叶都不放过,把落叶都扫进麻袋里往家背。
虽然落叶不经烧,而且要是不干透了,烧起来还会冒黑烟,但只要能取暖,没有人会在意这些。
虽说关内没有关外冷,但是冬天也得烧火盆,要是不备够柴火,火盆烧不起来,屋里不够热,人就得跟寒冷硬扛了。
但数九寒冬,光靠硬扛,老人和小孩是很难扛过去的。
尤其像黄豆芽这种身体弱的,不仅需要常年吃药,冬天更是不能被冷到,黄家的火盆在冬天从来不熄火,那烧的可都是柴啊。
要么老话为啥说“ 娶妻当娶贤,娶妻不贤毁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