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历史军事>大秦相国夫人> 第112章 一一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一一一(1 / 7)

111

“秦、秦国当真容得下我么?”

韩非一言, 让赵维桢不禁挑了挑眉梢。

青年公子不善言辞,但这不意味着他惧怕表达。赵维桢不说话,就是要他继续说下去的意思, 因而韩非动了动嘴唇, 迅速整理好自己准备说的话语。

“历来的秦王, 需要的, 是一把刀。”韩非放缓语速, 一字一句地慢慢说:“国君、君需要的是执行人, 而非统、统筹者。昔年孝公有商君, 且只有商君,但今日不同。秦王有君上, 有吕相,有通古,有诸多将领。有无公子非, 于秦、于君并无影响。”

这就是要同赵维桢分析秦廷局势的意思。

赵维桢饶有兴致地侧了侧头。

说实话,赵维桢不是很明白为何他坚持不事秦。

对韩非而言,他不是李牧, 不是屈子,不屑于忠君爱国那套。韩非是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他只在乎自己的主张能否实践。

与秦而言,他为韩国公子,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先秦时代,身为公室后代而去其他国家做事的人太多了。单论秦国, 商鞅姬姓公孙氏,他不仅是卫国公室, 甚至与周王室也是实打实的亲戚;后亦有昌平君, 即为赵维桢送回楚国的公子启, 也是一度在秦国坐到了相国之位。

更遑论公室之后,尚且本身为士人。诸如张仪、李斯这类寒门士子,在各国都没有任何靠山与仰仗,仍然能投到贵族门下做食客,以个人才能最终获得国君赏识与支持。

所以赵维桢思来想去,只能说韩非放弃事秦的原因不在于客观条件。

而在于他自己分析之后,觉得没路可走。

“公子是觉得,”赵维桢回应道,“秦王不需要你。”

“通古比我更、更擅长为臣。”

韩非说着,笑了起来。

他的笑容里有无奈,也有几分骄傲:“非写君、君臣之道,可若要我去、去做违背意愿的事,非不情愿的。”

但李斯无所谓。

秦王要一名酷吏,李斯可以去做。同样的,若秦王政要李斯灵活变通,去做不符合法家定义的事情,赵维桢觉得,李斯大概也能给出相应方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