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他同刘健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也认为这是皇帝与民争利,这不利于大明长期健康发展,虽然皇帝不在像上一任皇帝宪宗那样,大肆发展皇庄,霸占农田,也不在弄什么传奉官,但是皇帝却做起了商人。
对于这一点,李东阳和刘健的意见,非常一致,都反对皇帝为之,但是李东阳又不同刘健,刘健是不管不顾激烈反对。
李东阳相对而言,反对的态度要温和很多,而且他也看到了皇帝经商带来的利处,所以他只是在一开始反对,后续保持了沉默,看看后续,毕竟皇家银行,华夏几千年以来都未曾有过,这是一个新鲜事物,且先看着。
再就是李东阳自认为皇帝朱佑樘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皇帝,这在皇室相当难得,作为一位皇帝尤为难得。这也是为什么在朱佑樘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朝中大臣一定要力保他。
三岁看小,皇帝朱佑樘从小就表现出了仁厚一面,作为臣子,谁不希望在一位仁厚的皇帝手下干活,那样起码不用担心小命不保的问题。
皇帝朱佑樘不知道的是自己年少之时伪装的知书懂礼,还有对于那些大臣的小恩小惠,竟然在关键时刻保住了他的皇位。
这些年,皇帝朱佑樘不管是出自什么目的,装也好,真心也罢,也许是因为有着后世的灵魂,总能不自觉地流露出平等视之,这让那些一干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士大夫特别受用。
大臣们纷纷感觉自己这是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仁宗皇帝,因为对于士大夫们来看,皇帝视他们为独立人格,这就是莫大的恩遇。
说实话老朱家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太好的,太祖就不要说了,简直是杀人如麻的武夫,动不动剥皮充草,太宗和太祖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唯一有仁心的就是仁宗皇帝,可惜命太短,宣宗,虽然也稍微温和一点,但是却是标准的帝王家。
英宗更甚,竟然又开启了廷杖,这简直是将文官视为奴婢一般,堂堂士大夫,怎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屁股,简直是有辱斯文,人格尽丧啊。
此时的文官还不是明末的文官,起码的士大夫的羞耻心还是有的,不如后期的文官,膝盖已软,竟然以廷杖为荣。
朱佑樘这个将大臣平等视之的皇帝,这让文官如获至宝,简直像后世屁民中彩票一样,充满了惊喜。
这就是为什么成化朝的棉花宰辅“刘棉花”刘吉,一扫在成化朝的不作为,在弘治朝变得勇于任事起来。
刘健虽然与皇帝朱佑樘理念冲突严重,但也没有说什么辞官归故里,为何?
一是因为皇帝的那些举措,并没有为皇室大肆揽财,而是一举改善了大明百年越发困顿的财政困局,二是皇帝却是对大臣不错,加薪,还不乱杀人,跟没有对文官打屁股。
而深受其中的汪直更是不堪,此时的汪直被朱佑樘拉着手,然后一番深情的话语,彻底让汪直破防,顿时被感动得双眼噙满了泪水。
“陛下……”汪直有些语带更咽地说道:“臣何德何能,受陛下如此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