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言和并不一定要真的非要成功。这也是一个策略。我朝因为前宋与敌苟合的教训,上下官员谈和色变,少数人提出来,也会遭到多数人的言语攻击,使得朝廷上下为之禁声,不敢说话。微臣虽然很喜欢这样的大明,但过刚易折。”
“不过我说的这个言和,并不是要真的和建虏划界而治,这是绝不予许的。可以和谈,但整军备战一刻也不能有所放松,和谈是为将来收复辽东拖延出一段时间,整军备战,灭了流贼的一个策略。和谈这就是一个把戏,一个遮眼布,迷惑建虏的,大家不要相信和谈,该干啥还干啥。”
“我大明人口众多,疆域广阔,物产丰富,只要组织能力提上来,一个辽东一隅的几十万建虏,有何惧哉?可惜的是我大明官员,能说得多,能塌心实地做事的人太少,两百多年的积弊累积下来,使得社会的风气浮华,官吏腐败,弊端丛生、让人不可接受。”
这话说的大家都是一脸的沉重。
几位心中都不由得骂了一声,“这小子真是……”
不错,周大虎如今已经封了爵,但是在几个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几位重臣面前,年纪摆在面前,都将其当成了大小子看待。对其言行都是有所很大包容。
这也是周大虎屡出违反朝堂政治正确的话,少有人弹劾和皇上宽容的原因之一。
但周大虎却是清楚自己这些特殊待遇,都是建立于自己的战功之上,年纪只不过是一个心理借口。
这些话还是让这些讲究诚信的大臣有些接受不了。
和谈(明末称为纳款)怎能当成儿戏?
温体仁开口道,“如果是策略性假谈,一旦对方知道后,岂不会恼羞成怒,激发建虏凶性,引兵来打?到时候,我大明即理上输一头?天下臣民也是难以交代啊。”
这也是几个文官和皇上想问的。
这个问题,周大虎答道,“建虏意在进入中原立政,和不和谈都要进犯塞内抢掠人口和财货,不然,其苦寒之地,怎能养活那么多的人马?既然如此,脑不恼羞成怒又有何干?”
这一下大家都不说话了。
是啊,不管谈不谈,怎么谈,假谈真谈,最后还是用实力来说话。
最后,崇祯皇帝看了一眼周大虎,辽东建虏威胁太大,但他要顾及京师地区和辽西,以及整顿京营,从大局出发,要不然他早就下决心派周大虎及其人马参与剿贼了。
崇祯皇帝想起了刚才说其流贼安置问题,周大虎向要数府之地,自己推荐官员担任,刚才孙承宗一声喝斥,他没有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