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赵彦深并不是坏人,他只是信不过高家的人,和士开在时他没有机会,现在他迫切的想做出一番成绩。
“彦深公这么说就没意义了,本王也不想看到这样的事,但事已至此,咱还是拿出个法子来。”
高长恭继续不动声色,引导着大臣们,他和高顺早就商量好了,他们所害怕的事,也许恰恰能促成这次结盟。
有了充足的准备,高长恭总能在关键点上引导方向,每每提出的问题,都是直击要害。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臣们一番商议,发现与陈国结盟已经势在必行了,尤其是段韶眼看就不行了,齐国损失了一员大将。
但问题是高纬现在不在邺城,有人就建议等高纬回来,也许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一个文人的话,虽然有些道理,但并不代表齐国的意志,些许言论无足轻重。
这个想法一出,很多大臣都跟着附和,高长恭淡定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不悦,这帮人真是无药可救了。
事实上他也没资格恼怒这帮人,一开始他也有这种想法,要不是高顺的洗脑,他也没这么坚定的打算。
“兹事体大,还是要告诉陛下,既然陛下不在,我们就写信告知,在信中说明原由,陛下自有决断。”
听高长恭这么说,所有大臣也不在说什么,赵彦深看的很清楚,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高长恭在策划。
但是他没有阻拦,也没有理由阻拦,因为他不得不承认,那篇文章正中要害,说明了关键。
作为尚书右仆射,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齐国的情况,齐国现在看起来有所改变,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虽然他和高长恭不对付,却也知道齐国不能没有高长恭,否则光凭斛律光一个,恐怕会独木难支。
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促成这次结盟,其实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基本上已经成了,因为高纬很少看奏章。
事实的结果也差不多,有了高俨的教训,高纬收到奏章后问了一嘴,但太监早就被高长恭买通,得知两位宰相联名上书,想了一下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