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你一个人才华出众,留名万世?
而我们战战兢兢,操劳一生,最终却没有留下半点涟漪?
人心善妒,人性本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个人过于出众,又不够圆滑,就会显得,周围的人十分平庸。
苏轼就是如此。
少年成名,名动京都,即便仕途不顺,也依旧有盛名于天下。
这在许多人眼中,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讽刺。
当他们抓到机会,能够将往日的天之骄子狠狠踩在脚下时,这些人往往会更加的卖力。
没有人会拒绝这种极致的快感。
就好比现代很多人心心念念期盼着明星落入风尘一般。
越是高贵的,就越要让他沉入泥泞;
越是天才的,就越要让他身败名裂。
从妒忌之中生长出来的罪恶之花,此刻开的正盛。
畸形的,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苦痛。
元丰二年,即公元年。
此时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远离朝堂的他,并没有想到现在朝堂上的风云变化。
新党占据优势,正在不遗余力的排挤异端。
党同伐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