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单方面的灌输,这样边看边猜想的方式,毫无疑问的让他们更觉得亲近。
都是成熟的成年人,有着自己的思想了。
又不是小朋友,还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
即便是猜错了那也无妨。
知识嘛,猜测——假设——验证——猜测,本就是如此。
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这些刻划符号,到底是不是汉字的雏形?”
易泽并没有故作神秘,而是在查阅资料之后,发现许多东西,业内也说不准。
而相类似的符号,在华夏大地上,还发现了许多。
甚至比半坡仰韶文化发现的刻划符号,更加的复杂。
那这些符号,是否真的和汉字的起源有关系呢?
如果说考古学上出现了什么人们不理解的问题,
如何解决?
发掘更多的遗迹,去对比验证。
正所谓用魔法打败魔法,验证考古学上的疑难问题,只能通过考古的方式去解决。
特别是这些还没有史书流传的远古时代。
“在仰韶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神秘刻划符号,在经过后面的考古发掘,在商代也同样发现,甚至于哪怕到了春秋时期,在晋国的遗迹之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符号。”
易泽将数种符号全部提炼出来,做了一个简单地对比。
观众们很快就发现,这些符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几何形符号。
如果一种符号,在连续几千年的时光中同时出现,那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