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之后。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折叠传本演变
一、素问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林亿、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说人是具备气形质的生命体,难免会有小大不同的疾病发生,故以问答形式予以阐明,这就是素问本义。隋代杨上善整理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是颇有见地的。
素问自战国时代成书到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时,一直保持九卷的旧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问时,素问的第七卷已经亡佚了。王冰认为是“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的缘故。王冰自谓“得先师张公秘本“,“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并将素问全文广为次注,所以才从原来的九卷大大地扩展为二十四卷,从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统年间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内容、篇目次第并无变动,一如王冰旧作。
二、灵枢
灵枢最早称针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就有“先立针经“之语,相当于自我介绍。后来又称为九卷,晋皇甫谧复又称之为针经,再后又有九虚、九灵、黄帝针经等名。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而其他素问注中所引针经,皆为灵枢之文,则更证明了这一点。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义则需具体分析。马翃和张介宾认为是因为枢机之玄奥。灵枢主要研究的是针刺问题,故称针经;因其卷帙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灵、九虚等名。
至于灵枢,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都亡佚了。宋代林亿、高保衡等人校正医书时也因其残缺过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献的灵枢经虽与王冰所引之灵枢及王唯一所引之灵枢在内容上均有所不同,但毕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将灵枢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为了与王冰所注之素问卷数相同而别无深意。因为原本这两部书都是九卷,所以最终都成了二十四卷。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