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正阳门下正阳人> 第164章 永乐大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4章 永乐大典(4 / 4)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承接朱元璋身前愿望,整理典籍,令解缙等人修书。

编撰《永乐大典》的宗旨就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可想而知,编撰此书的工程之浩大,整个过程召集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大成》。

经明成祖朱棣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

于是,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再命太子少师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此书。

这次工程更大了,动用朝野下共2169人编写。

整个工程设有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清抄完成编册成书,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正式命名为《永乐大典》。

据说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乐大典》完成后,朱棣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统计了。

此书大成之后,到了嘉靖朝,因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所以就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

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

到了民国时期,国家博物馆也对大典进行收集,后来又是动荡时期,收集来的典籍就送往美国保存,后又辗转到了宝岛。

解放后,京城图书馆将历年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原本和胶卷提供予中华书局,与中华书局自己收集到的《永乐大典》复制品一起进行影印出版。

但魏金铭手里这册不在京城图书馆收集之内。

只要魏金铭现在把这本书册拿到故宫博物院去,为了看一眼内容,让那些老家伙喊魏金铭爷爷他们都愿意。

可想而知,这本书册的历史研究价值有多重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