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的外表美观考究,从选材到做工一丝不苟,从不粗制滥造,轮廓线条讲求对称美,只做高级琴。
斯琴的音色圆润清脆,含蓄、沉静、温暖、纯净,充满灵性,如天鹅绒般柔美。
还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样式,就是瓜内里的瓜式琴。
瓜琴形制外表不如斯式美观,工艺粗犷,音孔较长而大,式样别致,琴头较大,琴型不对称,工具材料比较随意,只重视发音。
斯特拉迪瓦里琴型和瓜内里琴型虽然不同,但是就像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把琴之间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这需要相当的欣赏水平和一定素质的器材才能区别的。”
沈瑜感叹:“古人说的真好,隔行如隔山,听你们这么一说,我觉得里面的学问太深了。假设,我是说假设,我想开始学习收藏小提琴,应该从那里入手?”
陈晨说:“那就从了解斯特拉迪瓦里开始。因为是从他手中开始了改变。
我曾经对斯式琴感兴趣,看过相关资料,后世的人把这位大师的制作时间,分成了几个阶段,阿玛蒂时期,实验时期,黄金以及晚期。
黄金时期制作的名琴最多。晚期的名琴少但是名气更大。”
沈瑜给陈晨倒酒,然后说道:“名琴是怎么评价衡量的?”
陈晨说:“1720 年~1737 年是斯特拉迪瓦里的晚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有收藏者与演奏家评论,这个时期的斯琴在工艺已不是那么的完美无缺,但是依然保持着超凡的音质。有些收藏者误以为斯特拉迪瓦里的晚期就是衰退期,这是错误的理解。
斯特拉迪瓦里很长寿,以最初的几十年积累经验,随后的几十年运用经验并精益求精。所以,他晚年的作品应视为更加炉火纯青的艺术品。现在所知,这个阶段他应该制作了有不下少 50 把小提琴、 5 把中提琴和 15 把大提琴。
现在知道的名琴不多,我记得也不清楚。”
陈晨边回忆边说:“大概有“罗德”、“约西姆”、“爱米利亚尼”、“萨拉沙蒂”、“帕格尼尼”、“威尔海米尔”,“海菲兹”等。
有收藏者研究,1737 年的“天鹅之歌”是斯特拉迪瓦里最后一个作品。我刚才说的这些小提琴的名字,用了演奏家的名字,这说明斯特拉迪瓦里后期的作品,同样得到所有演奏家的钟爱。”
张琴看沈瑜听得津津有味,就对说道:“沈总您稍等一下,我过去问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