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得热闹,除了吃元宵以外,更重要的是赏灯。
当然,赵昆不喜欢吃元宵,甚至对糯米一类的食物很排斥,但说起赏灯,却是他从小到大最喜欢的项目。
在公元前,并没有“张灯结彩”的概念,首先是这个时代的纸还在赵昆手里,自然没有灯笼,其次是彩绸,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所以,想要把节日过得热闹,还得赵昆自己张罗。
也就在三天前,他就开始命篾匠做灯笼。
俗话说,不会扎纸人的篾匠,做不出好灯笼。很显然,经过专业化培训,赵昆府邸的篾匠,成了全能“艺术大师”。
艺术大师出品,肯定是精品,尤其是赵昆让他们自由发挥,那灯笼做得有模有样。
什么圆的,方的,奇形怪状的,一应俱全。
而赵昆统一了灯笼的颜色后,便开始着手绘制花鸟鱼虫的图案,让那些灯笼更具观赏性。
府邸里的仆人们很喜欢灯笼,尤其是那些丫鬟,一到天黑就拿灯笼出来玩,每次都看得如痴如醉,喜欢得不行。
赵昆见她们喜欢,就让她们自己做,自己画,于是乎,灯笼越做越多,后山的竹子都快砍秃噜皮了。
没办法,实在是做灯笼上瘾!
这天傍晚,天色刚刚暗去,街道上有些清冷。
桃花穿着连帽的斗篷,提着“飞鹤”图案的灯笼,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立刻吸引了其他丫鬟,也拿着灯笼跟桃花一起玩。
看着少女们提着灯笼,嬉笑打闹的样子,赵昆不由感叹,这才是过节的气氛。
但显而易见,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公子为夜路打更的人办了件好事啊!”
吴诚站在旁边,一边看赵昆做灯笼,一边感叹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