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决心之大,是他以往未曾见过的。
之前总觉得皇帝疏于政务而劝谏皇帝多过问朝事,但现在皇帝真要过问,他们这些文臣反而接受不了,感觉到自己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更在于这次皇帝所用的是外戚,而不是他们这些自认为皇帝左膀右臂的文臣。
皇帝这是要在大朝廷之外,由张延龄去开一个小朝廷,人都找好,徐贯、佀钟、刘大夏,若再加上平时跟张延龄亲近的萧敬、崔元、张鹤龄等人,真与小朝廷无异。
张延龄并未获得任何文官文职,却要把朝廷闹到天翻地覆。
作为首辅大臣的徐溥,除了痛心,竟别无他法。
劝说也是徒劳。
朱祐樘道:“从弘治二年,黄河决堤时,朕便思索过河工之事,朕不求所修造之河堤能保沿河几百年的康定,甚至也不求保五十年,哪怕只有未来二十年海晏河清,朕也便心满意足。”
“朕煞费苦心,近数年调拨大明近半的库银去完成此事,若到头来连最基本的账目都无从厘清,你们让朕如何心安?”
众大臣听到皇帝如此发自肺腑之言,突然理解为何朱祐樘会如此执着,非要一查到底。
皇帝也有苦衷。
大明朝弘治中兴最突出的代表事件,其实就是治理黄河的河工成绩。
弘治帝上任之后,近乎把整个大明朝的人力物力都调到黄河河工上,若最后黄河河工变成了一笔烂账糊涂账,上下其手中饱私囊,那跟把皇帝当猴耍有何区别?
现在皇帝看出来,想靠朝廷的文臣武将去把河工之事查明白,已是不可能的,这才想到让张延龄去。
乱拳打死老师傅。
但皇帝如此做,也等于是否认朝臣的能力,无论皇帝出自于如何动机,这都会导致弘治朝皇帝跟文臣的关系一落千丈,而事件最直接的当事人,就是工部尚书刘璋,等于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刘尚书,你愿意帮朕完成心愿吗?”朱祐樘突然望着刘璋问道。
刘璋此时面色早就已经漆黑,双手颤颤巍巍举起笏板,一副痛不欲生的表情道:“回陛下,老臣无颜再留于朝堂,也无面目再面对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