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项羽坑杀20万章邯军,说明章邯兵力没有什么损失,可见项羽与章邯的九场战斗规模不大,章邯只是小败而已,仍拥有20万大军,那么他为何会不顾王离死活的退兵,导致后者全军覆没?
三是如果章邯惧怕项羽等叛军,为何不立即退兵远遁,而只是退回到了巨鹿南棘原营地?
因此,项羽之所以赢得巨鹿之战,除了他的勇武,与先攻甬道、断绝王离后勤、分割王离与章邯联系的战术正确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章邯主动退兵,压根就没有出什么力气。
其实,如果章邯全力以赴,即便项羽勇武,但毕竟楚军人数较少,而其他叛军不敢又与秦军作战,那么秦军即便赢不了,也基本可以肯定不至于输的这么惨,甚至未尝没有打平或反败为胜的机会。
从巨鹿之战中章邯的动向来看,王离与章邯的关系应该不太好,乃至是矛盾重重,所以才弃王离于不顾。那么,章邯与王离到底如何,又为何形成这样的关系?
王离父亲是王贲,祖父是王翦,他参加过秦灭六国之战,在秦始皇时代担任蒙恬副手,也攻打过匈奴,位居高位深得始皇信任,可以归类为传统勋贵派。
章邯本为少府,这个职位主要是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胡亥管家,陈胜派周文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关中,胡亥惊慌不已束手无策,与群臣商议如何退敌时,章邯建议武装刑徒出击叛军,之后胡亥任命章邯为这支部队的统帅。
随后,章邯打了几次胜仗,至少在巨鹿之战时,章邯对王离用“令”字显示出他的地位已经高于王离。毋庸置疑,以王离边防大将、早是列候的身份与数十年从军的资历来看,很难对爬到他头、对他指手画脚的章邯心悦诚服。
更为重要的是,胡亥台后,联合赵高血洗了无数勋贵,包括王离的司蒙恬,就在秦军兵围巨鹿前一个月,胡亥与赵高又掀起了一次大清洗,丞相李斯被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狱中自杀,秦国内部可以说矛盾重重,非常激烈。
在这种派系争斗激化的情况下,王离更不太可能对胡亥亲手提拔的章邯有什么好感。
因此,王离平时可能对章邯多有不逊,而章邯也将王离视为眼中钉。于是在巨鹿之战中,章邯见死不救,导致王离军被全歼。
而章邯之所以没有从巨鹿撤军,可能是一箭双雕之计,既剪除王离,又认为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打败项羽等而独占军功。
可惜的是,章邯是胡亥一手提拔的,赵高又怎么可能放心,于是胡亥责问章邯为何退兵时,章邯害怕了,就派长史司马欣回去向胡亥请示,结果被赵高排斥,在宫外滞留了三天没能见到胡亥,之后司马欣逃回,并对章邯说“赵高如今独揽大权。
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两难之下章邯向项羽投降,最终导致二十万秦军被杀。
对于章邯此人,古今文人评价很高,可以浓缩为“邯不败,秦不亡”,但实际这个评价不太客观,巨鹿之战中章邯不能相忍为国,没有积极救援王离,导致了精锐的边防军——王离军的覆灭,只剩下一支章邯军又如何能保卫秦国?
当章邯“引兵解”,弃王离于不顾时,已经注定了秦国命运。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贬王离、赞章邯,但从巨鹿之战来看,或许王离更值得称赞,章邯反而应该被批评。更何况,章邯有着投降项羽、以及导致二十万秦军被杀的巨大污点,这样一个叛国叛民之辈,如何能与王离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