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因素中,窃以为第五才是关键。
徐达是得以善终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么,徐达为何能在朱元璋麾下武将中位列第一?
元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回乡招募士兵,二十二虚岁的徐达前来应征,从此和朱元璋发生交集。
朱元璋比徐达大四岁。
这年冬天,朱元璋率领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徐达是其中之一。
元至正十五年,郭子兴在和州捉住孙德崖,而孙德崖的部众也逮住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以身犯险,到孙德崖军营换回朱元璋。
朱元璋深受感动,更加信任、重用徐达。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占金陵后,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出发前,朱元璋嘱咐徐达说,严禁士卒烧杀抢掠,徐达认真执行命令,攻入镇江后,号令严肃,百姓生活如常。
此后,徐达先后率军攻下常州、宜兴、宁国路等地。
元至正十八年七月,郭子兴的第三子郭天爵谋叛被诛。
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让徐达留守应天,把自己的后方交托给徐达,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当时邵荣统领郭子兴旧部,与朱元璋同是江南行省平章政事。
在朱元璋坐镇婺州期间,徐达派俞通海夺取池州,使陈友谅部将赵普胜无法进窥太平、应天,朱元璋闻讯后提升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徐达的谋略与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元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常遇春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策略,在九华山设伏阻击,成功阻挡了陈友谅对池州的进攻,徐达、常遇春配合默契,成功执行了朱元璋的作战策略。
在以后的征战中,三个人这种合作方式还会复制很多次,直到常遇春去世。
这年闰五月,陈友谅大举东下,奔袭应天,朱元璋让徐达率兵在南门外的雨花台一带列阵,在所有的兵力中,徐达离应天城门最近,再一次体现出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等将领西征陈友谅,不久攻下其都城江州,然后朱元璋在江州坐镇指挥,让徐达率军进逼武昌。
元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的地盘内叛乱频发,张士诚、陈友谅也趁机发动进攻,邵荣、徐达、常遇春率军平叛、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