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起此人,他们已经恨之入骨,无法释怀。
吴起,他们是必须要杀的。
…………
哪怕是吴起名声在外,也不能改变贵族们对他的杀心。
为何?
只因为华夏古代的贵族太牛逼。
华夏贵族文化有两个繁盛的时代。
一个是先秦时代的封建贵族,代表人物如战国四大公子之流。
而另一个是魏晋隋唐的士族门阀贵族,代表就是所谓“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代,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这种影响波及胡人政权,以至于鲜卑建北魏,出于与汉人高门达成政治合作的考虑,亦极重视门第。
在孝文帝时代,曾十分隆重地对汉人腹地——“山东”地区”。
指的是崤山以东,囊括山西一部、山东、河北大部与河南。
的士族进行排名:排姓氏时,陇西李氏(其代表为后来的李唐皇室)担心不在尊位,故乘驼星夜赴洛阳,但到时“四姓高门”已定: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没有陇西李氏。
其实,在当时,陇西李氏亦十分显贵,孝文帝定士族,陇西李氏(虽然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
贞观时,唐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
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到了中唐时期,皇室所代表的陇西李氏甚至被“山东士族”看不起,连想将公主嫁给“山东士族”都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安史之乱”后,唐进入了中唐时期,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于是家势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陆续有“五姓”子弟入朝为高官做宰相,控制朝政,如前文所提的崔姓两家,清河崔氏出了十一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二位。
这样,中唐古人的世家大族观念进一步深固,“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