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那就只能开源了啊,但开源怎么开才好?和珅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于是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和珅创造性地搞出了“议罪银”这么一个制度。】
【议罪银制度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它就是各个朝代都存在的“罚俸”,通过扣除官员几个月的俸禄,来处罚一些犯轻微过错的官员,这也是华夏几千年来官场的一种常用手段。】
【这种手段历朝历代皆有引用,却都没有将它程序化成一种制度,到了乾隆时期,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和珅大权在握后,他很快发现了这是个敛财的好办法。】
【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制度并非国家定制,故可以绕开吏部户部,由军机处负责,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因此,在和珅的建议下,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历朝历代的官员生怕犯错,因为被罚了月俸是小事,丢官坐牢才是大事。】
【然而乾隆帝时期的官员就不怕犯错,因为有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简直如同天堂。】
【这些官员失职后,立马就主动交银两,用来抵消自己的处罚,一时间,朝廷大臣纷纷效仿。】
【在乾隆看来,议罪银制度是自己给那些犯的过错并不是很大的官员一次机会,看起来似乎于国体无损,既没有增加百姓的负担,又宽绰了皇帝的手头,还警戒了不法的官员,真是一举多得。】
【而事实,这却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议罪银制度的存在,无疑是乾隆给那些贪官污吏们一个免死金牌,让他们更有胆量更有底气干一些“法理难容”的罪行。】
【乾隆帝想通过议罪银来略施薄惩,让官员长点记性,实际只会让官员更加变本加厉地疯狂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大清的普通百姓。】
【议罪银制度,是**合法化之典范,最广大权贵之祈盼,王朝败亡的必由之路。】
【如果不是后来英军用舰船利炮打开大清国门,大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使财政早已枯竭的满清获得收入,恐怕清早亡了。】
【雅片战争(防屏蔽)开启了华夏民族的百年耻辱,却挽救了满清危亡。】
【这还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和珅本人呢?他贪污了多少?贪污了近三千万两白银。】
【这是个什么概念?这足足相当于清朝半年左右的国库收入了。】
【当然,后世记载中的那些和珅倾吞十多亿白银的记录,纯属胡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