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东江镇的炮兵已经具备了间接瞄准的技术,不用看到敌人,只听高处军官的导引指挥。
对于敌人来说,也看不到对方的火炮,摸不清虚实,更增添了心理上的震慑力。
重型迫击炮加上厚木底座,才一百多斤,象个短粗的小缸,配上专门打造的小车,机动性很强。
郭大靖沿着为炮车修筑的道路巡视,看着忙碌的炮兵,连连点头,甚为满意。
“老金,你已经是火炮专家了。”郭大靖看了一眼陪在身边的金重国,笑着说道:“红夷大炮和迫击炮都很精通,完全可以教授别人,当个教官啦!”
金重国嘿嘿一笑,说道:“学成归国的那些人也都不错,有他们教授炮兵,某不回去也是一样。”
停顿了一下,他又正色道:“宝剑锋从磨砺出,光练不战,终是会被磨去锋锐。某宁愿在东江军与建虏厮杀作战,也不愿回去无所事事。”
“你留下来杀建虏,某求之不得。”郭大靖说道:“从援朝时开始,咱们就并肩作战过。待到灭掉建虏,某希望还能和大家开怀畅饮,共庆胜利。”
金重国哈哈一笑,显得颇有信心,说道:“有郭将军在,灭虏平辽定能成功,某对此坚信不疑。”
郭大靖用力拍了下金重国的胳臂,不用多余的话,战友的感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重国说得很有道理,而所谓的磨砺,就是实战经验,是很难通过训练来弥补的。
朝鲜的林庆业和崔孝一想必也明白,不断地把人送进东江军,不仅是接受训练,还要至少打过一仗后,才可能被召回。
林庆业手下的一万多兵,不可能都经过这样的实战锻炼,但能够保证军官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南关防线,就有两个朝鲜义士组成的小部队,每队三百人左右,分别是林庆业和崔孝一派来的。
在与建虏的战争中,朝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多大的作用,郭大靖也不能准确判定。
但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朝鲜方面还是为东江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尽管这只是亲明官员私下的行动。
而派来的这些朝鲜人都是林庆业和崔孝一信任的,不会走漏消息,招致建虏对朝鲜王室的施压。
而郭大靖把他们安排在南关防线,也是考虑到安全和保密。如果作为防守的一方,还能被俘虏,那该有多倒霉,多愚蠢。
有时候胆大的出奇,有时候又谨慎小心得过分,郭大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些分裂?
如果算上后世的思维,以及现在的举止,说是分裂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