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这片地区巡查了将近一个月,基本的道路分布,路边停车位置以及区域划分也有一些想法和体会。但是在那之前,他得推导犯人的想法。
假设他有共犯,那么这个共犯正在逃亡过程中为什么会同意那个人下车?两个人是起过争执,还是协商同意,才做出要帮助警察拆解炸弹这件事?两个人的性格又分别是什么样的?
他们会听新闻直播,然后立刻打电话,说明犯人中间一定有一个是心慈手软,又或者意志不坚定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想法都是即时性的,容易跟着想法走,也就是说打电话的人做事应该很没有计划性,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可能做出以双子公寓的居民为人质,顶着精神压力,能跟警方成功要到十亿日元,说明策划方不仅心思缜密,而且应该有反社会人格,难以理解和同情那些人质的痛苦,所以才会做出要挟普通居民的做法。这样的话,就和打电话的人性格不符。
那么这确实应该至少存在另一名共犯。
那么这样心思缜密的人会允许自己的同犯贸贸然去打电话吗?
他不会怕自己的同犯不小心被抓住后,把自己的名字供出去吗?
他至少会紧张和焦虑。
如何缓解紧张和焦虑?
回避现实是一种方法。
另一种就是他会亲眼看着自己安全无事。
所以,羽久还是在赌这个人还没有离开现场,等着同伙快点跟他走。目前那名犯人已经被警察拖住了十分钟以上,他绝对很心急想要看,而且他还得准备随时能离开,所以至少应该还在车子上等,附近能泊车还能观察到电话亭的地方并不多。
夏目羽久跑到不远处的巷口里面。
那个路口是直角转弯。电话亭没有办法直接看到巷子里面的情况,因为有建筑物遮着巷口,但是巷子里面装有供车子转弯时,避免视线盲区引起车祸事件而装有的凸透镜。从那里面可以看到电话亭的情况。
夏目羽久认为自己若是犯人,有精心设计过炸/弹勒索整个过程的话,逃跑路线也应该设计得明明白白,甚至有可能在行动前反复地踩点,确认自己拿到钱之后可以以最快的方式出逃。所以,那个巷口应该是最佳监视点。
不过,他才刚到那里的时候,就看到江户川乱步正在敲一辆白色车子的车窗。
这个时候,夏目羽久才想起,刚才在自行车旁边确实没有看到江户川乱步本人。夏目羽久秉持着「会忘记的事情都应该不是大事」的原则,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自己把乱步忘记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