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洛阳皇宫正被烛火照得与白日没什么区别。
他们不仅为陈国突然冒出来,想要趁火打劫恼怒。
陈国对燕国出兵的消息传到洛阳前,燕国北边金山关传来八百里急报, 安静十多年的突厥再次南下, 已经对金山关围攻三日。
赫连将军携边军誓死守关, 损失惨重。
如果没有援兵, 金山关被突厥攻下只是时间问题。
收到这份八百里加急的时候, 正好是大朝会。
位于上首的明正帝和下方的燕臣们各怀心思, 三句话离不开赵军和赵国永和帝。
不光是明正帝为自己的未来发愁迷茫,燕臣们心中也不好过。
再怎么与赵国同源,也没人想做战败俘臣。
事实上, 如果不是赵国在短时间内快速壮大, 接连拿下卫国和东梁并与西梁达成默契, 成为九州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赵国越来越多的奇货城, 肉眼可见的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连带着燕国都能凭借位置接近赵国第一座奇货城, 掌握数道关卡, 从中获利。
燕臣未必肯承认他们与赵国同源。
否则当初永和帝刚称帝的时候, 这些燕臣也不会三天一封讨逆书,恨不得将永和帝的家谱翻出来, 挨个骂过去。
就连在洛阳传承数百年的宋氏,也没逃过燕臣的墨水。
在燕国还占据上风的时候,燕臣都是发自内心的认为, 赵国的叛臣连与他们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
短短十四年过去, 赵国蒸蒸日上, 不仅陆续扩大领土, 甚至能让西边的部落和氏族心服口服的为赵国做事。
赵国永和帝‘大可汗’之名, 传遍西域三十六国。
反而当年坐拥两州之地的燕国,陆续经历晚年失去雄心壮志的庆帝,没有半点本事,只知道盯着赵国狂吠,死后还不忘在燕国脸上写个‘羞’字的孝帝后,又迎来同样没有半点本事,甚至连身为帝王该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明正帝。
燕国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为过,再也不见当年北地霸主的风采。
被赵国吞并已经是必然,燕臣们唯一的指望,唯有在燕国国破后,不至于就此回家养老,还能在朝堂效力,且不会被赵臣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