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情况还可以,虽然没达到理论值,但在第一级分离时,的的确确达到第二计划轨道,比之前的方案省下大约3%燃料。
这个轨道的位置,比远征一号乙试射时更高,近点一百三十公里,远点二百公里,该高度如果自然回落,第一级需要几年才能落回大气层。
从太空垃圾管理的角度,这个发射计划不太好,但尝试嘛,总是会有些无法兼顾之处。
有了这次经验,之后的丙型可以把一级的比例略微缩小一点,把一级留在乙型的相同轨道上,两三个月内回落大气,并为上面级留下更多的燃料储备,最终多余的燃料,都可以被未来空间站回收。
两次试射成功,5号发射井供电网部分发电机组暂时停机,全井进入全面检修,并准备首次载人模拟测试。
另一边,一二三号井按发射窗口,依次发射正常组件。
因为轨道升高的关系,发射窗口由之前的八十多分钟,增加到了上百分钟。窗口段略微增加更有利于连续发射,每个发射段,都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末端对接调整。
三天后,5号发射井供电网再次提高发电量,准备载人模拟测试。
先进行一次载人模拟,还是为了宇航员安全。
由5号井发射的飞船,是一艘全新型号的载人飞船,名叫应龙。
以往C国载人航天,使用的都是2.5米直径的火箭,载荷整流罩直径小于3.35米,飞船本体各段直径都在三米以下。
使用电磁井发射,载荷段只能小于等于火箭主体直径,用5米的发射井,去发射三米直径的载荷,必然是巨大的浪费。
应龙采用了截面为类八边形的几何柱段,虽然为了保证长期内外压差下结构不变形,仍然使用了有弧度的外壳,但已经比较像科幻片里的飞船了——除了太阳能板。
前面提过,圆形截面的内空间有效利用率比较小,采用几何构型,夹层设备、管线的配置更合理,有利于降低检修难度。
但有个重大缺点,截面非圆形的物体,以同样的速度再入大气,升温速度会更快!
没错,应龙在设计时,就没想过再次回归大气层。
后续的逃生返回舱,将全部由1、2、3号井发射专门的新式返回舱,与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由于任务单一,这种返回舱会更简单、成本更低,但安全性却会更高,在空间站升轨之前已经完成了无人测试。
应龙总长度11.6米,截面对角线长度4.6米,上升座椅(从地表时发射人必须躺着)达到十二个之多,也就是它一次能送十二个人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