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公有”到“私有”心理的出现是必然的事。
这是时代发展与人心认知不断向上的结果。
如果一味以命令强压,短时间内固然可以。
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部落的发展壮大。
毕竟“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会影响族人的劳动积极性。
因为一旦“集体劳动”,难免会有人想“我干多一点也是吃这么多,干少一点也是吃这么多,那不如少干一点”。
要知道,集体劳动下,偷懒不可避免。
原本在部落困难时候的众志成城,一心为公,到了部落发展时就会成为局限。
所以,得变!
历史上的“变”要么是“变法”,要么是“改革”,都是对既有的政策进行改变。
困难重重。
然而大姜不存在这个问题。
很多东西尚未形成制度。
所以他决定建立一套能激发族人积极性的制度。
比如说结合眼下的迁居族人开垦田地,他可以结合土地制度进行。
在仔细对比了前世各个时期的制度之后,他决定采用“屯田”制度。
当然,考虑到大姜的情况,他对于屯田制一些既有的规定进行了调整,介于“官屯”与“民屯”之间,也借鉴了华夏的“土地国有制”,相对来说更适应于眼下的大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