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随父亲在东京成长,自幼喜读群书,见识极为广博。”
“他来燕京的目的最初并不是参加考试,而是在翰林院图书馆观,看前辽藏书。”
“后来在见到图书馆的藏书和字母数字编号后,有心为所有图书,撰写相关提要。”
“所以他不久前报名应试,想要考取文士,去翰林院任职!”
将晁公武参加考试的缘由说清,王伦又向朱武道:
“晁家是济州巨野的名门,若是追溯起来,和同样是济州人的晁盖,还有亲戚关系。”
“济州早已被我们控制,晁盖还留守在梁山泊,掌控济州等地。”
“如果能得到晁公武投靠,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山东名门支持,甚至在整个大宋读书人之中,名声都会大很多。”
陈述这件事的利害,王伦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录取晁公武。
朱武在听到这些后,同样认为如果晁公武在燕京考取文士做官,足以让燕京在读书人心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晁补之是大名鼎鼎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如果他的侄子在燕京做官的消息传出,整个大宋的读书人,都会受到震动。”
“晁公武加入燕京,背后意义极大!”
对这件事极为重视,朱武甚至还担心,晁公武无法被录取。想到他的父亲和堂伯都是著名诗人,朱武向王伦道:
“去年在诗赋只考贴经,没有让考生自己写诗赋。”
“以至于结果出来后,有人嘲笑文士不会写诗。”
“我打算在复试中再加一科,先生以为如何?”
听出朱武的意思,王伦道:
“新加入的科目,是要考诗赋吗?”
“宋国在诗赋也是时考时废,不应过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