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愿意来参加考试,说明他们背后的家庭,都不反对梁山。燕京一带的精英,已经尽在其间!”
“而且,宋国的学子参加,说明宋国的读书人,并不都反对我。”
“来日我若南下,定然有人支持!”
对这次考试所代表的意义更加看重,朱武决定这些人只要合格,就都录取任用。
甚至对不合格的人员,他也打算在燕京大学堂建立预科,让他们学习之后,继续参加考试。
不知朱武的打算,闻焕章进入考场后,紧张之心更甚。却是他想到道君皇帝废除科举前、自己在大宋的几次落榜,对自己这次是否能通过,也不自信起来。
只是,这种紧张,在他看到试题后,却一下子散去。原来,整张试卷的题目,都是帖经、墨义。只是把贴经改名为填空,扩大到诗赋范围。墨义则改名为翻译,用现在的语句,解释古代经文。
“不需要写诗赋,也不需要写策论。甚至其中的题目,都大多出自耳熟能详的名篇。”
“这么简单的试题,真的能选拔出人才吗?”
“还是说这次考试,另外有着深意?”
心中忍不住多想,闻焕章想到了在考生必读上提到的规范字,以及用规范字发行的燕山时报,决定在这次考试中,尽量使用规范字。
一挥而就,毫无阻碍,闻焕章只用半个时辰,就把这宛如考核蒙童的试题,全部解答出来。再看周围的考生时,他发现许多人和自己一样,已经答完试卷。唯有一些似乎是滥竽充数的人,仍在抓耳挠腮。
“难怪这场考试只需一天,而且开考一个时辰后,就能上交试卷。”
“这么简单的题目,根本不需要花多长时间解答,即使再做下去,也没什么意义!”
心中这么想着,闻焕章却又仔细审查了几遍题目,将一些自觉用词不严谨的地方,一一涂抹修改,仔细誊抄之后,方才上交试卷。
此时,距离开考已经将近两个时辰,许多人都已经交卷,出了考场散去。
丝毫没感到考试难度,闻焕章本以为他人也是如此。却在和一些学子交谈时,发现除了寥寥几人外,大多都有题目空缺。此时,他才发现那些对自己来说耳熟能详的名篇,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年纪轻轻、一心诵读经书、对其它方面涉猎不深的学子,更是和自己差距颇多。
这个发现,让闻焕章明白,原来这么简单的考试,同样能区分人才: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