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上胸有丘壑,乃不世出的明君,宏图霸业不在话下。
跟随君上脚步,偌大土地唾手可得,何必动不该有的心思,朝要命的地方伸手。
得知赵颢要驾临玄城,城内官员的动作相当迅速,能展示的一概不做隐瞒,财政的关键处则做留白处理。
以氏族的观念,赵颢是南赵国君,出于本国利益,玄城事务不可能向对方完全开放,更不能做到一览无余。
婚盟固然牢固,可世事瞬息万变,谁也无法保证日后不因利益发生纠葛。出于各自立场,必须有所提防,避免为将来埋下隐患。
氏族们相信以国君睿智定不会怪罪。
计策虽定,手段不能太生硬,既要达成目的又不能对赵颢失礼。
经过一番讨论,负责誊抄的下大夫故意在竹简上留白,明确让对方知晓他们在部分事上有所隐瞒。这些细节对勘察官员品行没有影响,只是不能对外展示。
为确保万无一失,中大夫撰写奏疏,将前因后果讲述明白,交人递送西都城,由郅玄亲自过目。
这样的做法属于先斩后奏,遇到性情多疑的国君怕是要犯忌讳。
郅玄恰恰相反。看到这封奏疏,非但不觉有任何不妥,反而认真反省自己,日子过得太顺,警惕性一天比一天弱,俗称飘了。
“必须反省。”郅玄放下竹简,自言自语道。
不是说赵颢会有异心,而是在其位谋其政,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他都要以国君的身份思考。做不到尽善尽美,务求深思熟虑,不让情感驾驭理性,这才是为君根本。
考虑清楚之后,郅玄当日下旨,对玄城官员大加褒奖。
他必须让氏族们看清自己的态度,如此方能继续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对外开拓,不在中途出现波折。
在郅玄的眼中,中原各国实为一体。
在当世人的认知中,诸侯国各自为政,国内氏族也存在各自利益,对同盟也不会完全敞开。
郅玄必须考虑实际,不能脑子一热就做出拍脑门决定。
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胯。
不想好心办坏事,部分情况下必须向氏族规则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