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国是宗主国不假,庸侯可是王室血脉,再稀薄也不能当不存在。
事情闹到今日地步,北安侯想管也无从着手,只能踢皮球,让中都城拿出态度,他照做就是。
彼时,人王收到郅玄三份奏疏,朝堂上正为西原侯告状扯皮,城内也是流言四起,闹得沸沸扬扬。
北安侯奏疏送到,无疑是火上浇油。
事情全都碰在一起。卿大夫们还好说,人王得知庸侯竟被国人赶出都城,登时眼前一黑,火冒三丈,起了满嘴燎泡。
不能帮忙好歹别添乱,祖宗留下的好牌,翻开竟然连个花色都没有,废得彻彻底底。
人王气不顺,对庸侯无比失望。可再失望也不能不管。
正如北安侯之言,庸侯是王室血脉,再稀薄也不能否认。如今落得如此下场,稍不留神就会灭国,人王不能不理。
慎重思量之后,人王给北安侯下旨,暂将庸侯一行留下,严令其反省。他会尽快派人前往庸国,尽可能安抚国人情绪,使其愿意迎回国君。
人王旨意来得及时,处置办法也是无可厚非。历史上遇到诸侯国国人-暴-乱,基本都是采用此法。
北安侯接到旨意,心中略定,以为中都城愿意派人,自己将庸侯一行安顿好即可。
万万没想到事情又出波折。
在众人以为事情差不多能妥善解决时,庸国国人竟要自行灭国,坚持要投奔公子颢,将自己划归赵地属民。
留在城内的氏族代为执笔,投诚书写好之后就广为散播。生怕消息被压制,还特地组织队伍前往北都城,口口声声不愿做庸人,要做赵人,不答应他们就继续闹。
“反正日子过不下去,如要迎回昏君,吾等宁死!”
递送投诚书的是庸国氏族,祖辈曾跟随初代庸侯作战,历代子孙坚守组训,纵然无才也不和其他氏族同流合污。
庸侯和多数卿大夫被驱逐,这一家留在城内,还为国人执笔,称得上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