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的话提醒了郅玄,若有人在河上游投放死去的牲畜,对两城都是不小的麻烦。
为杜绝隐患,他命人沿河而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建起棚屋,由卒伍带领投靠的戎人驻守。同时抓紧在城内开凿水井,如果找不到开凿点,大可以扩建城池,将水源囊括进来。
在草原建城有一点好处,没有范围限制,只要有能力,想建多大建多大。不像中原,还要考虑到是否会越界,是不是会牵涉到别人的封地。
有郅玄的命令,陶老带人迅速开工,城内水井一座座出现,沿河而建的棚屋发展起来,除了看顾水源,还成为往来队伍的落脚处,发挥出更大作用,赫然成为原始版的驿站。
赐婚队伍抵达时,恰好有下游驿站完工。
匠人们十分有经验,屋舍以青石为基,用木料搭建,十分牢固耐用,能扛住草原冬季大风。
屋内十分宽敞,一点也不逼仄。
东西方向开有木窗,房门关闭,照样可以透入光亮。墙上有插火把的凹槽,地上有泥炉,并预留通风管道,即使门窗紧闭,也无需担心烟气呛人。
睡觉的地方是一张火炕,烧热之后,整个房间都会暖和起来,比睡在帐篷里舒适许多。
草原并无火炕,西原国内也没有。
郅玄派人搜罗好一阵也没找到会盘炕的匠人。最终只能矮子里拔高个,从泥瓦匠里挑人来做。
没有专门的手艺人,一切靠郅玄口述和匠人摸索,动手时自然困难重重。不是盘好的火炕烧不热,就是烟气排不出去。等到房间内暖和起来,门一打开,烟气扑面而来,站在门口就被呛得咳嗽,走进去更有腾云驾雾之感。
匠人们知道火坑是个好东西,奈何找不出诀窍,始终无法完善。
最终还是陶老出手,带着几个徒弟研究数日,总算做出了既能烧热又不会冒烟的火炕。
火炕最初在驿站试用,保暖效果极佳。得知是郅玄的安排,投靠的戎人又跪倒一地,满脸都是敬畏,眼中燃烧狂热。
在城内干活的狄奴惧怕郅玄,对他十分敬畏,却不像戎人这般狂热。偶尔说话漏风,下场就是被戎人围起来狂殴,只要打不死就会往死里打。
几次之后,狄奴也学聪明了,不想再挨揍,无论心里怎么想嘴巴都会闭紧,不会向外吐露半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