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历史军事>宣德大帝> 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1 / 4)

华夏大地本来是官吏一体的,官阶的高低用石高来区分,比如县令是秩六百石,县丞可能就是四百石,县尉可能就是三百石。

等到了最底层的里正、父老、里监门的时候,可能就只能是斗食吏。这些斗食吏理论是可以升到最高级别的万石大吏,当然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就像现在的社会理论所有人都有可能当国家最高领导人,实际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升的通道是打开的,所有秦汉时期是华夏民族战斗力最强悍的时代。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官吏分家呢?这就要从东汉的建立说起,刘秀依靠豪强打败了王莽建立东汉,使得豪强尾大不掉,渐渐形成了门阀。这也是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常常听到什么四世三公,什么郡望之家的说法。

这些大门阀左右了朝堂天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这些门阀。到了曹丕篡汉建立曹魏的时候,为了得到门阀的支持,采纳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高门大户一片狂欢。

也就有了后来的品无寒士、下品无庶人的说法,无论是品还是下品都是官老爷,当官是为了享受的,而不是为了做事的。

那么事总需要有人做吧,于是乎就有了做事打杂的吏,充当吏的都是庶民,什么是庶民,就是普通的黔首百姓,与士相对。

从此官员就不再以石高来比较官阶,而是以品级来比较。不管朝代如何变更小吏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到了满清时竟然与贱民同等,子孙都不得科举。

能不能不用这些胥吏呢?根本就不可能,一个大县:知县、县丞、典史、主簿,这是县衙中的四个有品级的官老爷。主管教育的县教谕,就是海瑞曾经当过的那个官。

县有官仓就会有一个到几个的仓大使,这跟县城中的官仓数量有关,若是有官库就会有一个库大使顶多再算一个关卡的巡检司巡检,满打满算十个人左右就已经是一个县的全部有品级的官员。

指望这十个人能够管理好几万人口的一个县吗?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用胥吏维持管理。没有利益这些胥吏凭什么要听你官员的话,要知道除了少数几个是户部有编制的经制吏,其他的只能叫做白吏或者衙役。

甚至在这些白吏的身边还会有帮闲,他们既没有朝廷发给的薪水,又没有知县老爷私人掏腰包给的补贴,凭什么给你干活。

这就是胥吏为何热衷盘剥百姓的原因所在,不盘剥百姓他们吃什么喝什么?这些胥吏都是本乡本土的地头蛇,这些人对本县的事物门清,一个新来乍到的知县老爷,一点儿施政经验都没有的情况下,不被这些胥吏坑那就怪了。

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对朝廷非常不利的局面呢,要知道每一个州县依附于官府吃饭的胥吏至少都有百人,不解决这些人今后的生存问题,想要实施新政改革,非得出大乱子不可。

会议开到午时,会议室外全聚德的掌柜在门外询问:“陛下!是否开宴?”

听到门外的声音,朱瞻基笑道:“没想到时间这么快,都中午了,先祭了五脏庙再说!”

“陛下圣明,臣也饿了!”王二拍着肚皮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