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大会一共举办三天, 每天十位学者上台做学术报告。第一天大会结束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上来和李铮攀谈。
李铮游刃有余地与一众学者交谈着, 丝毫看不出他仅仅是一个不到十七岁的少年。
“李, 可以这么叫你吗?我是理查德.埃里克森, 你可以叫我理查。”理查德被人簇拥着, 从会场中走出来。
理查德.埃里克森,四十六岁第一次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提名。后来三十年间,他曾八次被诺奖提名, 却始终没有真正获奖。李铮上辈子猝死的那年,理查德已经八十一岁高龄。
“我的荣幸。”面对众人注视的目光, 李铮礼貌地笑笑。
“我听埃克斯提过你。AKS, 你知道的,全球最顶尖的生物实验设备都出自那。”
他顿了顿,随即笑眯眯地开口道:“有兴趣来伦敦大学进修吗?我负责替你申请全额奖学金,若是你毕业后想留在伦敦,我可以做你的担保人。”丝毫不顾徐明生几欲冒火的眼睛,理查德笑着向李铮发出了邀请。
李铮挑了挑眉毛,“理查, 非常感谢你的邀请。你知道的, 我的实验室马上就要建成了, 他就在薄扶林道东。”
“哦!”理查德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我居然忘记这个了。”他的脸上露出遗憾的神色。
理查德转头看向徐明生, “徐, 你的运气不错。”
徐明生回给他一个得意而又矜持的笑容。
理查德暗地里翻了个白眼, 他给李铮留了联系方式,随后才礼貌地告辞。
只是短短半个小时,李铮手里就拿到了无数张名片。这也是众多学者热衷于参加各种学术大会的原因,扩展交际圈子。
做研究是不能闭门造车的,有时候一个同行的电话,能节省无数时间。
不过这次大会最高兴的不是李铮,也不是香江大学的诸位教授,而是……张跃军。
因为张跃军站得离李铮近,两人的年纪又差不多,很多人在看李铮的名片的时候,也顺带给了他几张。张跃军已经在这些名片中看到了好几个SCI作者甚至审核员的名字!
与李铮这边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华国学者一行了。
以前因为政.治环境,华国学者很少有机会参加这种大会,人际关系自然就薄弱些。
“孟老,我们要不要上去打招呼?”陈安邦犹豫地开口道。
孟家荫摇头,“晚些吧。小陈,你给国内去个电话,查查李铮的外公究竟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