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和吐蕃,武则天和卓萨,两位女皇,一位在九州中心神都洛阳,一位在高原圣城逻些,一东一西遥相辉映,成为这世间最具权势的女人。
不过卓萨太后显然没有武则天那般强势,也没有太大权力欲望,在儿子成年后,就将政权交还,自己则退居幕后。
吐蕃问题朝廷暂且不作考虑,眼下的重点是尽快恢复河北和辽东的民生,重构漠南防线,填补因为契丹叛乱,朝廷多番调兵遣将留下的军事真空。
毕竟在大周朝臣和百姓心里,突厥才是大周永远的心头大患。
番邦使团离京没几日,河北道行军元帅,建安郡王武攸宜率领大军押解万余名契丹俘虏回归神都。
从城南正门定鼎门入京那日,天街大道数十万百姓夹道欢迎,神都城上空燃放烟花爆竹,庆贺官军得胜回朝。
金吾卫负责疏通街道维持秩序,曹悍也忙得两脚不沾地,人手调拨不够,他还亲自披挂上阵,借调别处卫府兵马参与巡视都城。
此后几日,神都城内人流量明显增长许多,各州进京的武人暴增,朝廷在永昌河南岸,天津桥两侧广场设置的武举登记点人头攒动,从早到晚排起长队。
除了各州府举荐的武人,更多的还是前来凑热闹的神都百姓,还有赌坊派人统计,从中挑选出潜力者画下影像图,注明基本情况,作为后续开盘作赌的依据。
都城大街小巷,时常可见携带兵器的外地武人,为保证城内治安,除了左右金吾卫,朝廷又增派左右武威卫兵马,组成联合巡逻队伍,确保帝都安稳。
六月初十,武则天在上阳宫军校场设立祭坛,举行浩大的献俘仪式,敬告武氏七庙,大肆宣扬武攸宜平叛功绩。
神都城人口相传武攸宜的功劳,在有心人推波助澜下,将这位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建安郡王夸成了大周的新一代军神。
甚至还有人吹出了他是继王孝杰之后,大周朝的又一位稳定边疆的擎天之柱。
六月十五望日大朝会之上,武则天金口钦授武攸宜为文昌右相,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朝廷现任的第五位宰相。
武攸宜一跃成为武氏子弟里最有权势之人,几乎可与梁王武三思并驾齐驱。
武家子弟扬眉吐气,武党派系的朝臣争相迎奉,武氏在朝廷上的声音渐渐又响亮了起来,东宫一派和二张一派都被盖过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