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至举人者,即可授官,自九品而始,授予实职。
而至进士者,自七品而始。
又规定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若无举人功名,除皇帝特旨,不得升任,至于二品以上,那肯定得是进士及弟了。
所有考试,俱都统一,除了必要经史文章、诗词之外,竟还考算学,以及一些常识知识,即所谓通识。
题目出自论语、春秋,经史文章有字数规定,内容要求既要切合经义,又要议论当今政事,并且还限定了文体。
其实这样的科举,已经非常类似明清科举。
终究大唐大部分读书人,还是以熟读经史为主,若是不将这个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只怕天下非要大乱不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终究你不能马上就把科学知识作为主考内容吧。
当然,作这样文章,也不全然没有用处。
实际上,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水平高低,你要熟读四书五经,同时又能熟练运用文字,同时还要有足够智慧,当然这只是前提。
结果则是,在短暂时间之内,作出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的锦绣文章。
所以,但凡能考中的人,无一不是学富五车、富有智商之人。
这样的人,无论作诗、或是作词,都是能手到捻来;
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即使是将来为官,其实也有极好接受能力,不耽误他们继续学习治理实务。
当然,科举,只是到了明清朝,被那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玩废了。
只是当下大唐的主要矛盾,根子上还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至于将来这新兴士大夫阶层产生新的矛盾,显然是现在去考虑,则是为时尚早。
因为就稳定发展而言,任何一个新兴阶层,未来都可能产生尾大不掉的麻烦,可比之当下世家大族把持一切,对于李世民而言,推广科举,已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