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历史军事>大唐:开局抢回武媚娘> 第248章 三县男,进士首得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8章 三县男,进士首得赏(2 / 5)

那个工匠可能连字都不识,他就更不懂了,把那工匠的家人照顾好,让他小孩上学。"

"诺,小王爷就是仁慈。另外那个用在手~雷上的拉火绳研制成功了,我根据王爷以前的惯例奖励了一千贯钱,小王爷,你看?"

"好,奖励的对,以后,我不在的时候,在你权限范围内的工作,你尽管作主。"

"谢小王爷。还有那七个进士,已经遵照小王爷临走时的指示做出了避雷针和天文望远镜,我也奖励了他们二千贯钱,小王爷,你看?"

"合适,以后不管神马人,只要他做出了新东西,就要奖励,让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有贡献,就有奖励。"

"七进士寻来了十八个学子,但是通过第一次考试后,淘汰了三个,现在还有十五个,七进士让他们在学堂闭门学习呢。"

"好,让他们再继续找,一直找到科举前三个月,科举前二个月,举行第二次大考。

只要能过第二次考试的,孤王统统举荐。

这样,再给他们培训二个月,据我奶爸说基本都能考中进士。"

这不就是高考补习班吗?

相对于现代考大学,唐朝考进士,内容就少得多了。

唐朝进士只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

时务策,其实就是时事政治和实务两项!

作为封建农业社会的大唐能有多少时事政治,统统把标准答案抄录几遍,那记忆当然就深刻,想忘记都忘不了。

再多翻几遍农书,记住其中的作为一个县官必备的知识,这就是实务,这不难吧。

诗赋和文章,这是作为文人才子,必备基本功,再把"对子歌"和"三字经"背熟,你不会作诗、还不会诌诗吗?

这就是李治好奶爸、给老李家准备的以诗书传家的对策——高考补习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