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房”虽有但开着甚少,“拳房”却是轰轰烈烈,各庄都有。
拳房即是义和拳所开,目的是派教师爷教乡民练拳,每庄各设有“坛”,是凝聚拳民民心的地方。
“甲午而后,强邻肆虐,中国怯弱,人民益忿,因思外洋所恃者枪炮,必有避枪炮之术乃能御之,而金钟罩铁布衫神拳乃拳民兴练之神功兴矣”。
“谓人得其符咒,即如金钟罩身,枪炮不入。”
各庄拳民以“亮拳”、“拜团”、“传帖”、“相约”为联系,以待聚集起事。“只要传单一出,千人立聚,听从调遣。”
“神仙洞门开,洞中请出枪佛来。铁神铁庙铁莲台,铁人铁衣铁避塞,止住风火不能来。”
“不下雨,地发干,遍地教堂止住天。”
“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变了天。”
这些口号漫天野地,响彻云霄,使拳会迅速暴增,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流氓无赖,无人不拳。
一时间,“神兵聚起,扫灭洋人,保家卫国。”等“豪言壮语。”使各地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都成为了乡民仇视的对象。
把本地教会里的神父称为“洋毛子”,把教会里的中国教徒称为“二毛子”,把经商的洋人称为“三毛子”,把使用洋货的中国人称为“四毛子”……
而且在教堂里仍然传出有“迷拐幼孩取脑剜眼剖心,以作配药之用。”的育婴堂。更甚者还谣传“取幼孩之脑J以做长生不老之灵丹送与宫里。”
还有乡民把二十多年前的“丁戊奇荒”也跟洋毛子联系起来,那时就有“宁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的国人豪言壮语。
各地拳民单等义和拳“传单一出”便会“千人立聚”“一唱百和,从者如归”。“杀洋人,保家卫国。”
刘福禄看到这样的场面,大有枕戈待旦一触即发之势。一时丢弃惬意,忧心忡忡。
他忽然想起来他的儿女亲家岳琅逢,他可是在义和拳里被立为“二毛子”的,会被拳民杀掉的。只要“传单一出”,他就不赶趟了。
先前他不了解这个岳琅逢,自那年保送儿子刘保金赴省城赶考,后来成为儿女亲家,他才无意中觉得这个岳琅逢并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徒。
救他这个亲家已是他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他觉得不管哪个“洋毛子”该杀,
岳琅逢这个“二毛子”就不该杀。在大灾荒年的时候,要不是他这个“二毛子”带着“洋毛子”赈灾游风约乡民,要有多少被饿死的孤魂野鬼在荒野嚎叫。
当年,身为县令大人的岳琅逢被贬,跟冯家结下梁子,最终冯家还是跟他冰释前嫌,各为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