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宗是作坚城。
它之所以坚实, 并不是因为它城墙有多高,护城河有多深,守卫军有多精锐, 而是因为这是黄巾军的心脏, 大贤良师张角就在这里。
这里黄巾比别处更凶残顽抗,更加难缠。
重回前线的卢植这样向皇甫嵩介绍。
其实根本不必他讲,这座城能抗住董仲颖数次攻击, 而始终屹立不倒, 给朝廷军队带来巨大伤亡,皇甫嵩怎么会不清楚。
当初在颍川黄巾是什么样, 他亲眼见过。
他甚至一度被波才带着黄巾, 围困在长社, 若非对方果然不识兵法, 让他有了可乘之机, 战局现在如何还很难说。
黄巾当然不可能胜利,但皇甫嵩还是做好了要围城数月,慢慢吞噬它的准备,他甚至算好,在明年春耕前, 他一定能拿下这座城池。
就在这时, 他们迎来了转机。
他望着眼前的孩子。
的确还只是个孩子,在皇甫嵩眼中, 十四岁的荀颢,是个瘦弱、幼小的孩子。
颍川荀氏。
少年站在他面前,衣衫单薄狼狈、饿得面黄肌瘦、但身板挺得笔直, 如一颗压不弯的幼松。
那个, 此时已天下扬名的荀氏神童, 竟然真的被黄巾虏到这里。
“他们想让叔父为他们制造守城之器,叔父不愿,他们便将我们关起来,”荀颢神色镇定坦然,带着骄傲,“但他们岂能关得住叔父?这段时间,叔父发现许多颍川百姓也被裹挟到此,便十分担忧他们,取得联络沟通后,我们终于摸清城中守备,今日会在城中举火为号,打开城门,只请将军准备好,倒时候入城便是。”
少年拿出一片写在白衣上的信,信上墨色淋漓,是一篇文章,短短数百字,既述被虏之忧愤愧疚,又讲如何联络沟通颍川的百姓,表示他们都是良家子,入过学堂,学过礼教君臣之道,被待至此并非自愿,如今将功赎罪,希望将军能赦他们不得已从贼之过,最后则将今日内应起事,时间地点讲述清楚。
信背面,则画了一张□□图纸,称此弩比同样大小的现有□□,至少能增一倍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