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提是,要让朝廷与西海尽可能早的打起来,杨氏才好坐收渔翁之利。</p>
所以,李承志还有何必要与杨舒虚情假义,虚于委蛇</p>
与其日后处处提防,担心哪一日被杨氏从背后捅上一刀,反不如就地翻脸,是友是敌分个清楚。</p>
这只是其一,其二则是:朝廷迫于无奈,只能如巨大的血蛭一般,无穷无尽的盘剥关中。</p>
而杨氏受声名所累,只要李承志不动,就只能任朝廷压榨。所以根本不用李承志殚精竭虑的谋算,只需等下去,朝廷迟早都会替他除了这个心腹大患。</p>
所以,只需等就行了……</p>
心中转着念头,李承志又问着崔光:“尚书与寺卿谈的如何”</p>
“如今他为国之砥柱,我却已附逆从贼,自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能如何”</p>
崔光黯然一叹,神色更见萧索。</p>
李承志自然知道他心结所在:二人本就是表兄弟,幼时皆因家贫,连书都读不起。</p>
后又突逢兵祸,二人被魏军裹胁至平城(元魏旧都),又无一技之长,若非李冲(李韶叔父)慧眼识珠,兄弟二人险些饿死于街头。</p>
自那时,兄弟二人便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至今。</p>
这是整整一辈子,相互拿命换来的交情,怎可能说断就断</p>
刘芳自是希望崔光尽心报国,便是最后以身殉道,也算无憾。</p>
但崔光却想刘芳弃暗投明,便是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后世子孙留条明路。</p>
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话不投机,只能分道扬镳。</p>
昨日见刘芳的第一面,李承志便看了出来,老倌儿已然存了报国死志。</p>
虽觉可惜,但他也知,似这等人物用大半辈子树立起来的信仰,又岂是他三言两语就能动摇的</p>
是崔光不死心,说是要试一试,最终却无功而返……</p>
李承志温声劝道:“寺卿予我有恩,如今不过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我岂会因此而生怨便是日后,我也定不会为难予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