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接令任虎贲将之始,李承志便深知,无论他是怀柔、软硬兼施,更或是恩威并重,短时间内都绝不可能降服这群纨绔。
原其很多,且很复杂。
在两晋南北朝,家世门第、元汉之分,就如两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深深的植根于每个人的骨子里。
不看元恪,殚精竭虑近十载,杀了多少宗室、贵胄,废了多少心机,但等他驾鹤西去,所谓的“以庶制世”“元汉一家”便名存实亡。
之后的六镇起义,便是数代元魏皇帝强压汉化的反弹。
这是其一,其二则是高肇:做为皇帝的刀,高肇干过的脏活何其多,构陷迫害的权贵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可谓仇家遍天下。
特别是元氏宗室、鲜卑权贵,恨其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而偏偏,李承志是高肇的准侄女婿,而他麾下,这一类的竟占足七成?
皇帝如此安排,未尝不是想让李承志自行体会:党附高肇的艰难,以及可预见的后果……
其他诸如:要年纪没年纪、要资历没资历,要战功就只一两桩、骤升全靠媚幸……等等等等的短处一大堆,李承志实在懒的数。
如此也就罢了,以李承志的武力、心性、手段,费些水磨功夫,即便做不到让麾下心悦诚服,至少也能相安无事。
反正他也不可能带着这帮纨绔去打仗。
但千不该万不该,新旅编军之际却不是由他经手。且多日未曾任,让长孙恭与元暐做了好多手脚,撒了不少沙子。
在居心叵测之辈的挑拔之下,麾下人心浮动,人人自危,自是视李承志如仇寇一般。他便是真有天纵之资,也无力做到下一心。
所以他是真的不想要这帮纨绔,而不是装样子。
但皇令岂是随他意愿就能朝令夕改的?
无奈之下,李承志只能先将别有用心之辈清理出去。短时间内没好办法,只能施以高压,令其自露马脚。
之前被逐走的五十余便是此因。看在寻常人眼中,自然也就成了李承志挟私报复、欺辱属从、打压异己的明证……
李承志立于阵前,举目环视。虽只数日,但仿佛积威已久,无论是已出阵逼宫之流,还是冷眼旁观,或蠢蠢欲动者,但凡迎李承志的目光,无不下意的一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