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起源于于孔夫子,擅长礼制,仁政,与道德教育。
因此,从“儒家学派”中走出的人大多是首府名仕。
儒家导师们认为人性本善,上行而下效。约束君王的礼仪,贵族与封臣自然会效仿。
封臣们仁爱守礼,再将这种风尚传递给领地内的草民。民敬君,君爱民。如此,整个国家将会成为礼仪之邦。
不得不承认,“开元盛世”之后东土大唐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儒家学派的弟子们奉献除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仁义礼智信”5个字撑起了这个庞大国家的面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儒家导师们对‘面子’的终极理解。
这使得外族只要踏入皇土,即便遇到寻常之际的升斗小民也会被他们的精气神所震撼。
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雄伟的长安城时,无论他们来自什么国家,无论他们曾经是何种身份,他们无不会被这个国家中的人民深深的感动,进而被感化,甚至同化。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影响了东大陆的许多君王。
中庸,意为中正平和。
中道即人道,人道即仁道,仁道是符合人性的,谁都不该违反,谁都应该照着做,而且应该一直做下去。
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
故“庸者,常也”。
开元盛世年间,全球人口2亿的情况下,大唐独占八千万。如此国力可以轻松的碾压东西大陆桥,一路平推至西大陆。
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挡强唐的脚步。
然而唐玄宗李隆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中庸,方能长存”。他一心扑到文化上,专心于礼乐诗词,歌舞升平。
诚然,他开启了长达30年的“开元盛世”。
只可惜终究没有走出盛极必衰的家国铁律。
**
阴阳学派师承齐人邹衍,擅长观星占卜,阴阳五行之术,是5大学派中最为神秘,人数也最为稀少的一脉。
现存于世的“阴阳家”根据宫廷盘点,记录在册者一共不过百余人。
阴阳学派闻名于世的“阴阳占星术”到了公元9世纪,已近乎完全失传。而诸如“撒豆成兵”,“五鬼搬运”,“五行望气”等阴阳仙术,现存于世的传人也是凤毛麟角。
这百余人分散隐藏在九州大地的各块版图中,各自带领信徒进行着仅仅属于自己的隐秘实验。
长期与鬼神,术法,以及“规则”沟通,使得“阴阳家”的视界早已超脱常人。
他们每一个人都已存在亘古岁月,因此,他们不再效忠单一的国家,也不再伸手到属于凡人的争斗中。
在他们的眼中,这种小鸡啄米的把戏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勾同阴阳,与仰望星空。
**
纵横学派师承“谋圣”鬼谷子,擅长政治谋略,行军推演,布置幻术与法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