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武经总要》有录:“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瓮城外十余步筑有城壕,城壕内岸之挡墙,高八至十尺。
羊马墙开有一道门,门外正对壕桥,通向城外。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
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
可用来作为守御城墙者在反击攻城者时的掩蔽之用,垛口长度约数尺到十数尺不等。
古之计算城墙乃是“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堞”则是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为将士隐蔽所用。
每座城门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楼,城墙顶上精致美观的高层楼阙,平日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而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还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
马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
《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
城墙疑是巨龙伏陆于野,成,为山九仞之功,有,睥睨天下之势。
城池固若金汤,将士金戈铁甲,与战火热血相对的是城内的车水马龙,繁花似锦,显得平安喜乐。
但从城垣上的累累伤痕可以看出,城虽固若金汤,然并非无战之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外如是。
这许都无论大小、壮丽,不足以,与历朝历代都城一较高下,但胜在为当今天子坐镇,还有曹氏精兵护卫,气势倒是不弱,只不过,有些秋幕黄昏之景象,向世人展示着,汉季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