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知,董璜拿那胡姓将军脱罪,是否另有用意。”
席斐对其中始末甚为了解,自然也知道荀启说的胡姓将军是谁。
他回道:
“那一位胡小将军,与胡辅同族,可谓一荣俱荣。胡辅为了讨好董卓,常向董校尉示好,曾为了董校尉得罪董璜。董璜兴许对此怀恨在心,施以一石二鸟之计,既转移祸事,又能折一臂……”
说到此处,席斐微不可查地蹙眉。
他似是想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为信息不足而无从解析。
而荀启因为身在局中,知晓内情,反而先一步明白关窍,心中有了某个怀疑:“若是如此……那可真是太‘巧’了。”
席斐立即问道:“此话何解?”
荀启便将自己借吕布与胡轸不合,特地和一个胡氏族人起口舌之争,在吕布面前上演一出好戏的事,与胡小将军的反应、董璜的行为,一同告诉席斐。
席斐显然与荀启产生了同样的猜测,面色略沉。
“确实是‘巧’。”
首先,在长安狱外增设巡卫这一点便透着少许古怪。
即便长安狱的人手不足,也应当先从董氏的西凉集团调派,而不是东挑一,西挑一,将暂调文书随机传到各个屯长那,‘恰好’有一封传到张辽手中。
其次,董璜那一日来的时机着实有些巧。作为总领城内禁军的大忙人,若要审问犯人,直接命人提审便是,何必亲自入狱来查看捉拿?何况,他为何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正巧在胡小将军犯病的时候来?长安狱灯光黯淡,他腰佩上与其他狱卒的细微不同,董璜竟能在匆忙路过的时候正巧看见,他的观察力当真细微若此?
曾经这些一转而过,但没有解答的疑问,在席斐告诉他胡小将军的身份后,与另一个疑问串联成线,合成一个极有可能的猜测。
——以上种种,皆是董璜一手安排。他那一日被编入长安狱外的巡卫队,后来又因为不小心听到董校尉被刺杀的秘密,而被扣留在长安狱数日……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巧合,而是董璜有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