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
这位“荀君”致谢的语气比起方才应对卫兵和木匠的时候更和缓了两分。
荀启收回刀片,代替那位同伴提出心中的疑问:
“若早知他是这样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出面相救?”
“荀君”道:“‘先其言而后从[1]’,非普世也。目之所及,自当从心行事,但求无愧。”
——救人只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原则,跟从自己的本心做事,并不是向别人施加恩惠。既然眼睛里看到了,碰到了这样的事,就得去做,行为自当排在大道理前头,这是为了自己问心无愧,不是为了别人。
荀启听到这么真实不做作的理由,不由愣了一下,转念一想,这正符合孔圣人对君子所定义的“坦荡荡”三个字,对这位“荀君”好感倍增。
那位同伴早知“荀君”的脾性,对此不觉惊讶,只摇头叹道:
“只可惜,不是人人都像你这般恪守本我。在那木工眼中,惟见得五铢钱罢了……”
“荀君”出言制止道:“未置其身,莫道长短。你我未曾经历过他的苦难,还是不要妄议他的抉择为好。”
同伴低声应诺。
双方互通姓名,荀启报了身份文书上的假姓名——“席斐”,而后得知“荀君”的那位同伴姓佟。
等到“荀君”自报家门的时候,佟姓士子抢先一步,帮着说出“荀君”的名字。
“这位是余循,字文……文守,清河县人。”
荀启注意到“荀君”的目光微微一顿,似有迟疑,终究默认了佟姓士子的话。
荀启表面上热络地唤起对方的字,心中已笃定余循这个名字是个假名。
他记得两人进城时,佟姓士子说了一句“xun君”。
不管这个xun字是哪个xun,都不可能是对方的名。
在汉朝,名与字分离,人们自称自己的名,而敬称别人的字。如果这位“荀君”名字叫余循,那么佟姓士子绝不可能叫他“循君”——
对一个及冠的成年男子,当面直呼其名,近乎侮辱,哪怕加一个尊称的“君”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