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国公,举贤不避亲,您就别谦虚了,”户部尚书振振有词,非常推崇。“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国公就不必要讲究这么多了。”
“陛下,老臣的意思,应多多培养年轻有用的人……”
“哎,老爱卿不要推辞,我看就这么定了。”皇帝倒是很敞亮,还赐了封号,“兖州守备,赐右将军一职,三日内回京,准备驰援平陵关!”
“谢主隆恩!”老国公代子叩谢。他心里虽然觉得不妥,心忧长子边关烽火,没有人可以派得上,两个儿子一起去。
行军打仗,粮草辎重先行。三万人骑,吃喝拉散睡,无一不需统筹兼顾。首先,需户部拨款,购买武器辎重粮草……等等,无一不要添置。
兵部既领旨,大小官员齐心协力,调派队伍,筹办物资,以最快速度,也用去三天多。
楼柏荃次子楼蘅,在兖州领兵。圣上召回楼蘅,回京上朝述职,接任将军印领兵北上。
……
江岸停泊了十余艘船在静静候着,来往穿梭的商船延绵不绝。
江边小店,临窗一桌坐着一青衣少年郎,带着二个仆人吃饭。
少年是玉蕤装扮的,她替祖父到这,约见二叔楼蘅。与二叔楼蘅见面,将京城的局面,以及楼家的困境,与二叔一一说明,免得二叔措手不及。
“公子,吃点啥?”小二问。
她低着头,哑着嗓子道:“小二,给我们来三碗烩面,两个烧饼,半斤牛肉和一份菜蔬即可。”
“好,……得了,给您记下了!”
小二哥一面说,一面朝她瞥两眼,招呼她们等着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