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例子,当年大水,左冯诩因为特殊原因,产生了很多不堪之事。而作为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大夫蔡邕,纵是跑到左冯诩,最终也得报给诸台寺。因为,他只有监察的权利,没有纠察之权。
也就说,出了什么事,御史台发现了端倪,可以上报,但不能自己去查。
监和纠之间的鸿沟。
同样,也如同钟繇所言,御史台权柄不能过重。若是跟后世明朝那些御史似的,国朝不乱才怪。
风闻奏事,什么概念!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可以让御史权利无限度的扩张。
明朝后期的御史,几乎成为了内阁压制皇权的利器。这其中谁也说不清谁是为国为民,谁是为了一己之私。
“那便增御史台纠察、弹劾之权,有权调查官民案理,但无司法之权。御史所奏,亦须经中枢府、尚书台共同审理,而后下文书于廷尉寺,由廷尉寺执行收押、审问、刑处之宜。另外,于廷尉加封驳制,其有权封驳回中枢府、御史台之不符国朝律令之议。”
高诚考量了半晌,这才慎重言道。
阎象亦是思虑片刻,问道:“大王,御史台纠察之宜,怕是与廷尉寺权职有所冲突啊!”
“那就要看司法程序如何进行了,这一点阎相回去后,可以与蔡师商讨一番。虽说要增加御史台的权利,但也绝对不能让其为所欲为。最好还是监察上奏中枢府,中枢府再依其奏言,问及廷尉。事件不大,由廷尉出察,事件重大,则由御史纠察,或者由御史、廷尉共同审理。”
“那臣回去后,便寻蔡师再商讨一番。”
“嗯,说完御史台,就不得不说廷尉了。廷尉寺,孤打算让彼等下到地方去。”
高诚突然没由来的一句话,让五人皱起眉头。
廷尉寺下到地方?
“大王是打算增设廷尉平,长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