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势力一样,兖州二百余万口,也不乏想要当官的人。尤其是那些寒门士子,虽然能力可能会差上一筹,但用起来顺心顺手,比起士族子弟强上十倍不止。再不济,军中多的是忠心耿耿的将校,充任地方官吏,足矣。
现在能力与否,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忠心。
面对实力强盛的大赵,兖州借此良机,脱离其身,其必怒之。北方战事如云,短时间内赵军主力断然不会南下。不过,仍旧要防范赵使游说地方,结伙叛乱,耽误兖州战略的布局。
如今,兖州上下八万精锐,可谓是倾巢而出。北面直临邺城的东郡大河北岸县邑,直接就放弃了。全军三万余人,退守大河南岸,结营联防。
东面陈留,曹操亲帅五万主力大军,兵临陈留城外。势力久受压制的张邈,挡不住曹军的步伐。
主力尽出,也就导致了兖州内部的空虚。
消息闭塞之下,没有几个人知道曹操究竟带了多少大军去了陈留,也自是不敢轻易造反。再加上戏忠以两千卒夜间筑营城东,夜出外入,告众曰为县邑之卒。更虚张声势,多布旗鼓,以民夫假其声威。
昌邑城内别说普通民众了,便是州府吏员都不知营内详情。
与此同时,青州的局势,也是异常让人感到意外。
青州刺史臧洪,自从坐镇临淄以来,可谓是尽职尽责。好义善施,爱民如子,严以律法,整顿吏治。又以流民充塞荒野,垦荒耕种,免其粮税。不过两岁时间,坐拥水利、煮盐之便的齐国、乐安,便恢复往日繁华。
万民安居,商贾齐行。
济南国,由于临近泰山,其内群盗肆虐,并非是臧洪心目中恢复生产的良所。然而,齐国和乐安二地恢复了生产,自然而然就带动了卡在西面的济南国。
所以,济南国的日子倒还算行,起码比之前在曹操的统治下,要好上几分。
不过,北面的平原郡就显得惨淡了许多。因为,平原郡横跨大河,扼守中原东部要道,乃是赵国入中原最便捷的道路。
袁谭在奉命东进时,便留下了心腹之人辛评充任平原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