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开给张老头的工钱便是每月二两银子,且包一日三餐。
如今‘书院’里的学员们数量极多,那些新学员,只要家中没甚大事,基本每日都会来上课。
其他学有所成的老学员们,则是与薛家众人差不多,平时有事便去做事,无事才来上课。
而这其中的有事,却不是他们自家的事,而是他们为薛家做的事。
薛家所招的长工便有好几万,这些人得要管理吧?还有那十几万亩地也得有规划地管理,往后还有临时招工,为那一万多的村民安排做工等等,事情多着呢。
光凭薛家自家十几人显然是不够的,这些学员便是最好的助手。
薛家对他们知根知底不说,又对他们有教诲之恩,这样的人用起来自然更让人放心。
且他们经过几年的学习,还能识文断字,聘请他们这些有文化的人帮忙协助管理或是记录信息、抄录契约文书等等,再适合不过了。
对这些老学员而言,长期在薛家做工比下田做苦力挣得多不说,还体面,当然是一百个愿意,家人们也是鼎力支持。
其他村民看到他们这么有前途,羡慕之余也都积极地让自家的子女来薛家念书习字。
虽然初期需要付些束修,但每日顶天也就几文钱,后期的回报却是无穷的,且如今家里的田地也租给薛家了,也不用经常下田,去上学也不太耽误干活。
且薛家收学员还不限男女,不说男子,就村里的这些女子们,其家人一想到等她们学成后,每日便能为家里带来至少二三十文钱的收入,丝毫不必男子差,衡量一番过后,便也咬咬牙供她们去念书了。
村民想法的改变也使得薛家‘书院’的学员爆满,一眼望去便是乌泱泱的一片,得亏队员们住的院子大,不然还真待不下这么多人。
鉴于薛琅静走之前说了立族之事,江芊月打算等这批番薯换成银子之后,便直接建一座正式的学院,供学员们念书。
既能回报乡里获得好的名声,又能为自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咦,似乎又扯远了。
继续说回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