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其中多数工具,薛家或者说是寻常百姓家中都有。
需特制的便只有两种工具。
首先派上用场的工具当然便是番薯磨板。
磨板与搓衣板类似,但要比它大上一些,其板面上有几十道横档,横档上弥补锯齿。
薛璇静两人再次充当起指导者。
“爹,要将磨板架在木桶或是水缸上去,你左右手各拿一个番薯,往板上压着来回磨就行,书上说这被磨下来的粉会顺着那板上的缝隙流到下边儿的木桶里去...”
薛玉河自然照做。
随后众人便见薛玉河手中的两个番薯随着他来回得摩擦变的越来越小,而下面的木桶上,则多了些番薯浆糊。
待看清这使用方法,其他几人也将其他的磨板拿过来一起磨番薯浆。
待磨够浆糊,便要进行下一步,那便是洗浆。
正好,洗浆工具他们家中都有。
想来这郑家编制这指导手册之人也是颇为了解他们百姓情况的。
因此这使用的工具,只要寻常百姓家中有的就不会特意再去制作,而是优先使用已有的。
之后需要的工具便百姓们用来打谷的工具。
比如打谷桶和谷梯。
再加上一大张纱布、一个小些的木桶和一个木盆,再加之水瓢等常用工具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