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曾言,说不如做,又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慢不得。
朕问政于国师,国师言,可制定一个五年谋划,第一年如何,第二年如何,第五年如何。
五年时间,大唐能够如何,百姓能够如何。
五年时间,我等是否完成了当初的谋划,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如此,下一个五年,就可以有所借鉴,也可行稳致远。
众位爱卿,你等,可有何想法?”
这一路上,每个人都在想,大唐果真要是制定一个五年谋划,那自己要如何从中受益。
当然,真正为大唐、为百姓谋划的大臣,也不是没有。
第一个就是长孙无忌。
他现在正在负责冬耕,种植土豆。
一千多斤的土豆,全部都要种植在关中最为肥沃的土地之中,并且,派遣了将士们值守。
里面可是关乎大唐未来,损失一个种子,对于大唐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陛下,臣以为,这第一年,可以在关中种下三样神物,来年收成之后,便可分儿种植,五年时间,必要让大唐的百姓,都可以吃上高产神物。”
李二陛下点头,说道:“此乃一计,辅机,你可写上一个章程出来。”
“喏!”
长孙无忌提了一个建议之后,回到了原位。
其他人看了看,都想要上前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知道,站在他们前面的大臣没有说,也就轮不到他们。
第二位便是房玄龄。
“陛下,高产神物乃是大唐重中之重,乃是关乎万民之生计,也是国之大事,臣以为,此谋划,应该是一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