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牧樵本人并没有写过儿科论文,都是儿科医生在刘牧樵会诊的时候,把一些罕见的个案写成小论文,署了刘牧樵名。
儿科这几年的论文,大约有100多篇论文署名了刘牧樵,其中原创论文主要是袁姗写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二类是综述,刘牧樵提供的材料会比较多,这也应该署名刘牧樵,这一类文章,儿科医生是最喜欢看的,因为可以引用大量的材料。
这一类文章,对于需要写论文的儿科医师来说,那是宝贝级的。
第三类文章是个案。
刘牧樵在临床会诊时,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疾病,这些疾病,一是有趣,二是对临床医生来说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由于这种诊断都是刘牧樵诊断出来的,报道的人不署名刘牧樵是第一作者,谁敢——谁好意思?
刘牧樵的名字,通过这三种文章,在儿科学领域广为流传,所以说,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如果还有谁说不认识刘牧樵,那真的会羞愧而死。
都在期待刘牧樵的到来。
讲座安排在晚上9点到11点。
这种安排很特殊,关键是参会的人中,最大的有91岁了。马院士今年满了90岁。
赵院士也是快90岁的人了。
这么晚,对老人是不礼貌的。
“没事,没事,飞机要这样晚才到,只能这样安排啦。”
马院士对刘牧樵很尊重,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本领,今后,成就会到什么样的程度,想都不敢想啊。
赵院士有早睡的习惯,他的学生说,您回去休息吧,刘牧樵这么年轻,您没必要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