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并不是他们见过最富裕的,但是确是最有朝气的,走出小院,路上瞧见来往的农人,这些人脸上带着笑,眼睛弯着,对未来充满期待。
没有绝望,没有压迫。
轻轻松松的。
就跟桃花源的生活一般。
村里的适龄小孩子,没有是抹着鼻涕玩牛粪,而是三三俩俩的提着一个小挎包往同一个目的地走去。
墨峥迈步走进学堂。
雅致却又廉价朴素的修饰,一排排的房屋,还有后面的操场。
村里竟然有这样规模的学堂,是他自南向北一路上所未曾见过的,站在屋檐下,听着里面传来郎朗读书声,心里升起瞬间的宁静祥和。
驻足许久,墨峥不舍的离开屋檐,往学堂里面走去,远远瞧见一处三层的建筑,走过去还可以看见在树与树之间的藤条上晾晒了不少衣服。
“这里还有住人?”墨峥询问一句。
晾晒衣服的妇人呵呵笑了起来:“可不是有住人,距离咱们这边远的人家,担心孩子来回跑不安全,就寄宿这边,还有一些先生夫子也会留宿,尽量给过来的人一个保障。”
墨峥听罢,视线落在晾晒的衣服上。
有的带着补丁,有的是丝绸做成的。
但是,不管洗的是什么衣服,这些人都很认真,不会因为这些衣服的珍贵与便宜,就会随便对待。
“你说这个啊,咱们大娘子说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莫欺少年穷,这些带着补丁衣服的孩子学习起来都拼了命了,有这劲儿怎么都不会太差,咱们啊,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妇人又把宋时初说过的话给倒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