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北宋中期,“大象戏”风靡起来,棋盘和围棋的差不多,中间没有明确的楚河汉界,棋路也不是像今天这样纵线九条、横线十条,而是纵横均为十一条。
密密麻麻完全交叉,共摆三十四枚棋子,其中中“兵”和“卒”都是六枚,这正好和唐朝传奇故事里的“六甲次第不乖行”相吻合。
大象戏是有炮的,炮的位置跟后世象棋不同,它在车的旁边,也就是说,大象戏开局之时,车、马、炮一字排开,跟将、士、象完全并列。
这样玩起来有个缺陷就是不管谁先走,都能用自己的“车”一下子吃掉对方的“车”。
当然对方也不傻,会用他的“车”吃掉这边的“车”,但此时已来不及,他那边的炮岌岌可危。
为弥补大象戏的这点不足,此时的人玩以前,双方先各掷一把骰子,谁的点数大,谁就先下,所以旁边还有两个骰子。
此时二人的注意力,都在棋盘上,好似没有看到郭浩,郭浩知道观棋不语地道理,可看着这样的象棋,不由得感觉别扭。
“李辉。”
“在。”
“会玩么?”
“会。”
“我教你一个新玩法。”
说着,郭浩就捡起一个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功夫不大,一副后世的棋盘就出现在地上。
可是光有棋盘没有棋子,二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僧道二人身上,二人此时正好下完了一盘,看到郭浩的新棋盘,不由得觉得有趣。
“二位,借你们的棋子一用。”
二人相视一笑,只见那道士伸手道:“公子请便。”
郭浩让李辉拿过棋子,然后按照后世的摆法,一边摆还一边说道:“马走日,象走田,小卒一去不复还,炮打隔三子,车走一溜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