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兵临都市护女神> 第二千四百一十五章 再次杀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千四百一十五章 再次杀到(2 / 3)

毛抜形太刀(けぬきがたたち)

毛抜形太刀是平安时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刀柄与刀身一体化的刀剑。别名又称“野剑(のだち)”。其特征是刀柄在设计上有清晰的雕刻,这些雕刻在握手处和刀柄头部位都可见到。刀柄与刀身均成弯曲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関东常用的蕨手刀的影响,多适用于马上的斩杀。毛抜形太刀原本是武官佩用的,后来成为只限于作公卿的兵杖使用。

【长度:80~100cm重量:0.9~1.1kg出现时期:平安~南北朝(974~1391)】

打刀

打刀(うちかたな)

打刀一般就以“刀(かたな)”称之,可以说是日本刀的代表刀剑。打刀与太刀的形式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打刀的刀鞘口两侧分别插放有小柄和笄:小柄是一种长6寸(约18cm)左右的小刀,很少用于战斗中,一般用来削东西和割线,历史中偶尔也出现用小柄代替手裏剑来投掷的描述;笄是插于小柄对侧,用来整理头发和挠痒痒的道具,前段较为细长,长短与小柄相同。另一区别为其佩带的方式(携带的方法)不同,打刀的佩带方式一般为将刀刃向上插于腰带(也有刀刃向下插于腰带的),而太刀则是将刀刃向下佩挂于腰间。于是,为了适合于这种插于腰间的佩带方式,打刀的刀身被设计成弯曲的形状,这种弯曲的设计称为“京反”。刀身的中央部位被设计成最为弯曲的地方,此种设计使得拔刀更为容易。这一类的刀剑早在镰仓时代便已经出现,只是当时较为短小,称为“刺刀(さすが)”。到了南北朝时代,长大的刀剑逐渐流行,于是便将刺刀加长,而产生了较长大的太刀以及打刀的雏形。室町时代,打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并且开始与脇差共同佩带于腰间,这种打刀与脇差共同佩带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天。

【长度:70~90cm重量:0.7~0.9kg出现时期:室町~江戸(1392~1868)】

时期与产地

不同时期、不同铸刀所、不同铸刀师所铸的刀剑都会有所不同。在此将向大家介绍日本刀按时期的分类,以及不同产地的日本刀的不同特征。

1.时期的分类:

直刀(上古刀) 古坟时代至奈良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公元前238年 ~ 公元707年

古刀 平安中期、镰仓时代、吉野时代、室町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平安时代至文禄年间,大同元年(806年)~ 文禄四年(1595年)

新刀 安土桃山时代、江戸时代中后期所铸的刀,主要为庆长以后至安永年间(江戸中后期),庆长元年(1596年)~ 享和三年(1803年)

新新刀 江戸时代、幕末时代所铸的刀,主要为文化元年(1804年)~ 庆応三年(1867年)

现代刀 明治时代至大正、昭和、平成年以后所铸的刀,明治元年(1868年)以后

2.产地及特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