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张脸,源澄便一直用汉话,与悕雪交流,如果他没记错,秦叔和格桑也都是用的汉话,如此想来,他都没来得及确认,她是否懂胡语。
文章是是用胡语写的,那便应该是离开中原之后所作,如果,动笔之人不是陶悕雪,那又是何人代笔?
源澄不禁有些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将诸葛孔明,一个外族人的故事,写得如此生动。
在大豫,诸葛孔明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在胡人的国家中,即便是黛国,这种中原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除了接触过汉学的读书人,普通人也未必,就知道这个故事。
而且,这些稿纸的数量还不足成册,也不可能是买来的东西,源澄想起之前,对陶悕雪家境的推测。
在大豫,士农工商依次排位,读书为官,最受人尊重,陶家又无人出仕,在家境还算不错的情况下,老一辈为了提高家族的名望,都会请先生来家里教书,尤其是商贾一族。
至于女子读书,源澄不是很清楚,但他记得大豫朝堂,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家小姐,各个都能写字吟诗,所以,陶悕雪懂得这些,应该夜中情理之中。
所以,这东西是陶悕雪写的吗?
源澄慢慢抬起头,如果真是如此,那她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而写的?
就在这时,源澄忽然想起秦叔说的一句话,那天,他虽没说陶悕雪从哪里来,却在无意中,提到了“三个月”的字眼。
源澄的眼神不禁深邃了几分,这虽然只是个大概的数字,但胡商走的商路,就那么几条,多多少少,能缩小一下范围,说不定,就有新的收获。
当这个念头产生后,源澄再看稿纸,心境都变得有些微妙,陶悕雪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她是想给黛国的小孩讲故事吗?
不过,要是给讲给胡人听的话,其实,就不限于小孩子了,茶是什么,大人们也不知道,源澄顿了顿,如果真是如此,那详细解释“茶叶”的由来这一点,也有了合理的解释。